【陳式洪架太極拳—文集 】

洪均生談拳

洪均生著

洪均生先生的太極拳法是由陳氏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傳授。洪先生早年與師朝夕相隨十五載,得其言傳身教,深懂太極拳的堂奧精髓。筆者1986年拜見洪先生後,每年均進行請教,先生的教誨時時在耳際迴響。洪先生講解拳法不僅能守經達權,而且又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,深入淺出、循序漸進,使學者聽得明白,練得清楚。實踐證明先生的經驗之談是練好太極拳的捷徑之路,所以筆者現把當時請教洪先生的部分談話摘錄奉獻于太極拳愛好者,以便大家從中得到點啟發。

筆者問: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內功拳,那大極拳練習時應用多大的力量最佳?

洪先生:太極拳理精法密,是一種極科學而又極省力的拳術。陳鑫先生曰:“手足不用氣何以運動?曰:手中之氣,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,不可過,過則不靈。”陳鑫先生所說的是很有道理的,我根據幾十年的鍛煉認為練太極拳不可用大力,同時也不可不用力,最好是能把自己胳膊運起,腿足抬起就行了,勁多了易變硬、不活,勁少了手足無法運轉。

筆者問: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內功拳,那大極拳練習時應用多大的力量最佳?

洪先生:太極拳理精法密,是一種極科學而又極省力的拳術。陳鑫先生曰:“手足不用氣何以運動?曰:手中之氣,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,不可過,過則不靈。”陳鑫先生所說的是很有道理的,我根據幾十年的鍛煉認為練太極拳不可用大力,同時也不可不用力,最好是能把自己胳膊運起,腿足抬起就行了,勁多了易變硬、不活,勁少了手足無法運轉。

筆者問:洪先生,陳氏太極拳手足四捎運動有無規律?

洪先生:陳氏太極拳四梢運動的規律就是纏絲勁。纏絲勁可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二種,每招每式都必須有這二種纏絲勁。纏絲勁規律是:順纏是開勁,逆纏是合勁。上肢纏絲勁方法:以手上翻、小指內鉤、大指外碾為順纏;手下翻、大指內裹、小指向外上挑為逆纏。運 動幅度一般為:手外開高不過眼,內收低不過臍,中不過心口。過則勁丟,不及則勁頂。下肢纏絲勁:腿部的纏法是隨著身法的旋轉而同時變順逆的。即:身法左轉則左腿順纏而右腿逆纏;身法右轉則右腿順纏而左腿逆纏,這是自然形成的。纏絲勁規律:順纏應膝向上提,逆纏應膝向下垂。運動幅度一般為:膝胯只許一提一垂,不能雙順或雙逆的變化,並且絕不許左右搖擺。

筆者問:怎樣才能練好大極拳?

洪先生:這個問題問得太大了,如何練好太極拳是個複雜的問題,方方面面都可制約著太極拳的進步。但我認為首先應該做好三個方面才能使拳技有所提高。

一:是明拳理,陳氏太極拳的精髓是纏絲勁,它是辯證中的統一,是在運動螺旋中產生陰陽轉換的,形成了剛發柔化。

二:是練功,外形運動同內在鍛煉一致,它形同擰毛巾一樣反復擰轉,促使經絡暢通、達到中正安舒。

三:是推手運用時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,首先避免雙重,應做到左手實左足虛、右手實則右足虛,否則前手前足同實就產生了頂勁,反則前手前足同虛就產生了丟勁。避免雙重的方法是:左上肢和右下肢或左下肢和右上肢交叉結合方能利於旋轉。另外是利用戰略戰術避實擊虛法,當對方來力攻擊我時,我應引化對方使之重心暴露出來,同時利用借勁、截勁、崩炸等手法和下肢套襯等腿法發放對手,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。

筆者問:大極拳的內勁是如何運動的?

洪先生:從我幾十年的鍛煉體會來看,練太極拳必須有意念活動,但不是社會上流傳的意念打人或外氣發人等等神乎其神的東西。太極拳的內勁運動就是掤勁,掤勁又是運動走螺旋的,它是由幾股勁組成,是周身內外、左右、上下、斜正俱全的勁路。此如下掤勁,此勁雖有向下的勁,同時又有向外和轉上的慣性,是幾股勁非一股勁。內勁是由順逆纏絲組成。上肢如:逆纏合勁、以手領肘、以肘領肩;反之為順纏開勁,即松肩、沉肘、塌腕、手指上揚。下肢如:順纏由足蹬力過膝上轉到胯;逆纏由落胯垂膝達足。身體則時刻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既可。

筆者問:實戰推手時經常遇到對方力量很大,如何用小力化掉大力呢?

洪先生:要想化掉來力必須自己功底純正熟練,在此基礎上保持太極拳特有的一種聽勁,使自己能掌握對方的動向。對方的力氣非常大,他作用到你身上後,你想解化是困難的,如何化掉大力呢?我給你打個比方:一列火車有百噸重,如果它停在一個道叉上你想搬動道叉是不可能的,只有當這列火車開到道叉前但未壓著道叉時,你把道叉往哪搬火車就往哪兒走。我講的意思就是當你遇到力量大的對手時,應在他的力量作用在你身上之前牽動對方,予以引化,但不宜過早,早了對手易發現,應適到火候,做到直來橫撥,橫來捧壓,使對方有力使用不上,以達到引進落空之奇效。

筆者問:聽勁在推手中如何把握?

洪先生:太極拳的掤、捋、擠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等手法的運用在外表上可以看出來,如果二人相互搭手往往就不易發現,則必須搭手後以內在的感覺試而後知。俗語雲:“行家一伸手,便知有沒有”。所以聽勁時應隨人而動,在動中找准對方勁路的大小、虛實等轉換,不准用拙力,使用拙力會造成反應不靈。聽勁過程和人們日常生活實際操作是一致的。如:當你練習舉重時,你不可能抓住扛鈴就使力,而是慢慢地調試力量。又如:當你想提一壺水,你也不可能上去就用力提壺,而是在提中試試壺的重量,慢慢加力提起,用力不大、不小,正合適。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。這些事例就是我經常說的聽勁時遇力後,自己的力量應用加加減減的方法。

筆者問:陳氏大極拳的發勁有幾種?

洪先生:陳發科先生曰:“發力有四,一為輪子邊上的勁,此勁只能打起對方,而無損傷。二為輪子內側的勁,即為挒勁,此勁能折斷骨節。三為鑽頭勁,也是常說的“寸勁”,此勁能傷其對手內部。四為崩炸勁,此勁有驚炸的意思。”

筆者問:與人交手如何發力?

洪先生:交手時應保持一種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和“彼不動,己不動”的臨戰狀態,同時又要做到“彼微動,我已發”的提前內勁轉換。發勁時應時刻有下塌外碾、前發後塌的內在配合,並做到速度快、落點准、內勁足、突然放勁,使對手不及感覺,無從運化,即已騰空擲出。

筆者問:與人交手發勁的最佳時間怎樣掌握?

洪先生:我在(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)“三字經懂勁篇”中寫到:“爭速度、在轉關。任一轉,無數點,點對點,勁發焉”。意思說:掌握引化或發力時應找准對方勁路轉關處,轉關處易活動減速,是個發打的機會。“任一轉,無數點,點對點,勁發焉”。比如:夜間你點燃一根香用手臂快速旋轉一圈,就可以看到一個紅圓圈。如果慢慢的旋轉就會看到這個圓是由一個點一個點組成的。所以在交手時,對方的變化我們可以看作有無數的看不見的點,只要對方動作略慢於我的動作,點就會暴露出來,此時就利用我正在旋轉的點對準他的點,瞬間將他發放出去,此時是技擊的最佳火候。



Copyright©2011. All rights reserved  香港蔣家駿太極拳會版權所有